第352章 刘协:自古以来,高句丽都是我大汉疆土 (第2/2页)
只有杀得他们怕了,他们才不敢来冒犯你!
“温公此言差矣。”
贾诩第一个站出来反对,摇着头说道:“杀了实在是太浪费了。”
“重建雒阳需要大量劳力,不妨将这些俘虏全部派去建设帝都。”
“如此一来既可以省去大量钱粮,也不会白白浪费这么多劳力,岂不妙哉?”
重建雒阳,由各大世家出钱粮、朝廷负责招募人手进行施工。
传统徭役一般没有任何钱财可拿,有时候甚至连吃喝都要自己承担。
碰到开明的帝王才会给参加徭役的百姓们管饭,但许多负责工程的官员都会克扣这笔开支。
所以许多百姓都提徭役而色变。
但刘协特意叮嘱过,朝廷不仅不能克扣那些参与徭役的百姓们的伙食,而且要发放一定的酬劳。
这些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。
可若是采用乌桓俘虏来重建雒阳的话,那还给什么酬劳?
给口饭吃就不错了!
至于是累死饿死那都无所谓,节省下来的钱完全可以充入国库。
“好像也是。”
吕布挠了挠头,他倒是没想到这一点,这就是读书人的脑子么?
果然比他转的快。
听到吕布和贾诩二人一个比一个狠的建议,诸葛亮忍不住开口道:“陛下,臣以为这些俘虏无论是杀还是充作苦役建设雒阳,都不够妥当。”
“孔明有何高见?”
刘协亦觉得吕布和贾诩的建议都有些太狠毒了,闻言当即问道。
诸葛亮拱手道:“回禀陛下,此番北征虽然重创乌桓,但乌桓仍有不少余部分布在草原中。”
“陛下若严苛对待俘虏,势必会让乌桓余部升起恐惧和仇恨的心理。”
“短时间内可能无忧,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”
“臣以为陛下可斩杀俘虏的所有乌桓部落高层,至于普通乌桓士卒和百姓,陛下可以赦免他们的罪行,将他们逐渐吸收融入我大汉。”
“乌桓人生长在草原,乌桓骑兵天下闻名,只是缺少装备武器而已。”
“陛下将他们收为己用后,只要稍加训练和武装,就能得到一支精骑!”
“恩威并施,届时只要陛下稍加招降,草原上的乌桓余部定会来投。”
“如此不过百年,乌桓将不复存在。”
诸葛亮的想法和吕布与贾诩都不同,他希望将乌桓高层斩杀,然后把乌桓士卒收为己用、百姓融入大汉。
兵不血刃地抹除掉乌桓。
刘协沉思片刻,并未立刻同意诸葛亮的建议,而是看向群臣。
“诸位爱卿觉得此策如何?”
不是他不信任诸葛亮,而是因为这种事往往要集思广益、查缺补漏。
“此策甚好。”
司马懿深深看了诸葛亮一眼,出言表示支持。
杨修也点头道:“诸葛尚书之策虽然耗时颇久,但十分高明。”
法正只是沉默不言。
他初来乍到,不适合发表意见,而且他也觉得诸葛亮的办法极好。
果然天子身边的谋士都不简单。
见群臣都不反对,刘协便道:“那就依孔明之策处置这些俘虏吧。”
诸葛亮躬身一礼:“陛下英明。”
此事定下,司马懿继续说道:“陛下,还有一事。”
“崔侍中代表我大汉出使高句丽,修两国邦交,此事臣以为不妥。”
“这高句丽乃是关外小国,理应他们派使者前来我大汉朝见陛下,怎可由我大汉降尊纡贵派使者前往?”
司马懿对这件事相当不爽。
他是侍御史,有弹劾之权。
崔林没有请示过天子就前去出使一关外小国,简直是自作主张。
“司马御史此言差矣。
崔琰见司马懿弹劾胞弟,哪里还能坐得住,当即站出来反驳。
“身为大国自然要有大国的风度,当初若无博望侯出使西域,我等安知西域的情况?”
“德儒此番出使高句丽,想必也是为了先去打探对方的情况。”
大汉并没有和高句丽有任何外交往来,对后者的情况也不了解。
许多大臣甚至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国家的存在。
“那也不该未经请示就擅自出使!”
司马懿可不惯着崔琰,冷哼一声,向刘协拱手道:“请陛下治崔侍中僭越之罪!”
然而此时此刻,刘协紧皱眉头,陷入到了沉思当中。
他在思索历史上高句丽所在的位置,貌似是在东三省那一块……
“等会儿,东三省?”
“那不是我老家吗!”
刘协忽然一惊,他穿越前是东北人,家就在东三省。
如今大汉的疆域还远远没到后世那么辽阔,东三省眼下也没有纳入大汉的疆土之中。
也就是说,他的老家目前被异族所占据。
“砰!”
刘协一巴掌拍在了龙案上,这一动静把殿内百官吓了一跳。
就连还在争执中的司马懿和崔琰二人也都闭上了嘴。
“真是太过分了!”
刘协满面怒色地开口道。
这一句话直接把崔琰吓得脸色煞白,连忙跪地道:“陛下,臣弟他……”
但他话还没说完,刘协便冷哼道:“高句丽自古以来就是我大汉的疆土!还去出使什么?”
“就该直接把它打下来!”
听闻此言,崔琰为之一愣,连司马懿和文武百官们也愣住了。
高句丽是大汉自古以来的疆土?
他们怎么不知道?
在百官还满头雾水之际,杨修看着天子的表情,忽然福至心灵。
“陛下所言极是!”
杨修猛地开口,一本正经地说道:“高句丽自古以来便是我华夏疆土,臣曾在一本古籍中所看见过。”
“早在始皇帝一统华夏之际,高句丽就被纳入华夏疆域。”
“只是因为高句丽地处偏远,外加历经各朝战乱,致使记载着高句丽的古籍丢失。”
“我大汉灭暴秦而统御四方,高句丽既是华夏疆土,自然也就是我大汉疆土!”
杨修慷慨陈词,说着将目光投向孔融,询问道:“孔北海饱读诗书,乃是当世大儒。”
“想必也看过这本古籍吧?”